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曾用名:疾病控制杂志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
ISSN:1674-3679
CN:34-1304/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期刊分类: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热词:
论著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谈脾主肌肉在相关疾病中的作用

来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1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现代医学研究中,脾是一个涉及消化、内分泌代谢、能量合成储存、神经介质的传递、血液微量元素生成及免疫抑制等功能的脏器[1]。中医学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有相似之处

现代医学研究中,脾是一个涉及消化、内分泌代谢、能量合成储存、神经介质的传递、血液微量元素生成及免疫抑制等功能的脏器[1]。中医学的“脾”与现代医学的“脾”有相似之处,但不完全等同,为具有主运化、主肌肉、统血、化生气血等功能的总称。笔者通过阅读大量文献与书籍,加上临床学习所观察,积累理论与实践,深入思考“脾主肌肉”的功能对疾病的影响。本文通过以下几方面论述“脾主肌肉”在疾病中的重要性。

1 什么是“脾主肌肉”

首先要明确脾“主”的是肌肉的哪些方面。中医“肌肉”主要包括肌肉软组织、皮下脂肪组织、骨骼肌、平滑肌、横膈肌及网系膜等一切肉质组织[2]。普遍认为,“脾主肌肉”是指肌肉的营养靠脾运化水谷精微而得,若营养不足,则肌肉萎缩软弱,无法发挥正常功能。所以,“脾主肌肉”指的是脾管理人体一切肉质组织的形态,肉质组织的形态是其功能发挥的重要因素。

长时间饥饿,能源物质消耗的顺序依次是糖类、脂肪、蛋白质。“脾主肌肉”发挥功能,首先消耗糖原,然后消耗皮下脂肪组织保障能量供应,最后牺牲蛋白质组织维持生命,肌肉萎缩。若局部循环障碍,脾与肌肉联系受阻,“脾主肌肉”功能减弱,营养无法正常供应,导致局部肌肉萎缩软弱。若肌肉持续收缩,卡压血管导致局部循环障碍,脾与肌肉联系减弱,“脾主肌肉”功能减弱,则无法管理收缩的肌肉使其恢复形态,最后肌肉僵硬痉挛。

2 “脾主肌肉”与运化

明代李中梓的《医宗必读》首次提出“脾为后天之本”,这是通过“脾主运化”的功能实现的[3]。“运化”是一个动词,是指脾将胃初步腐熟的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并运输到人体的各个部位以提供生命活动所需的营养。该运动除了利用了重力势能与渗透压外,更重要的是消化道平滑肌的运动。如果脾主肌肉的功能减弱导致消化道平滑肌的形态改变,或萎缩、软弱,运动能力减弱,则脾的运化功能减弱,或收缩、痉挛,则腹痛。因此,“脾主肌肉”与“脾主运化”是相辅相成的。

现代医学认为,肉质组织的组成主要为糖类、脂质、蛋白质,这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营养物质,主要通过食物摄取。所以“脾主肌肉”与“脾主运化”并没有先后之分,是同时进行的。

若“脾主肌肉”功能减弱导致“脾主运化”功能减弱,脾失散精,营养物质不能正常地转化供给,可发生各种虚性疾病。糖尿病的发生与脾关系密切,其中“脾不散精”更是发病的关键,现代研究证明“脾不散精”与胰岛素抵抗及糖耐量减低均有着密切联系[4]。“脾散精”是“脾主运化”的表现,其功能的实现依赖于“脾主肌肉”。

3 “脾主肌肉”与疾病

现代医学中的肌肉包含在中医肌肉范围内,主要分为三大类: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5]。各种原因导致的“脾主肌肉”功能减弱都会影响这三类肌肉的形态,从而影响肌肉的各项功能,肌肉功能不能正常发挥,发生各种相关疾病。以下从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论述。

3.1 骨骼肌相关疾病 骨骼肌是自主运动肌,起止点都在骨面。人体的自主运动是多块肌肉同时进行的,如完成屈肘动作中,原动肌为肱二头肌和肱肌,位于它们相反一侧的肱三头肌同时松弛和伸长,它是屈肘动作中的拮抗肌,反之亦然。拮抗肌和原动肌在形式上是对立的,但对环绕关节运动的功能是统一协调的[6]。任何一块肌肉无力或痉挛,都无法正常完成相关运动。

某些骨骼肌帮助完成呼吸运动,称为呼吸肌,包括肋间肌、膈肌、腹壁肌、胸锁乳突肌、背部肌群、胸部肌群等[7]。若呼吸肌萎软或痉挛,收缩与舒张功能减弱,不能满足为肺正常活动而提供的胸腔压力,从而导致呼吸窘迫、呼吸困难、呼吸急促等,重则导致呼吸衰竭,甚至影响到生命。慢阻肺(COPD)主要表现为气短或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在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到气短[8]。郑丽冰等[9]通过对呼吸肌锻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的应用研究中发现,COPD患者应用呼吸肌锻炼,可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肺功能水平。改善肌肉的功能就需要恢复肌肉的正常形态,肌肉的形态受脾管理。

当“脾主肌肉”功能减弱时,骨骼肌形态改变,肌肉萎缩软弱或僵硬痉挛,自主运动能力减弱,肌肉的抗压能力下降、应激能力下降、代偿能力下降,易发生骨折、肌肉劳损、软组织拉伤等。脾主肌肉的功能障碍可导致骨量减少、骨强度下降,最终导致骨质疏松性骨折(OPF)的发生[2]。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骨质疏松的程度与骨质增生成正比,因为脾主肌肉的功能障碍,骨骼肌不能正常地维持人体生物力线,需要额外的支撑,这个支撑来源于增生的骨刺,骨刺来源于骨骼中减少的骨量。


文章来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网址: http://www.zhjbkzzz.cn/qikandaodu/2021/0510/1014.html


上一篇:脑卒中疾病的治疗效果研究
下一篇:十二指肠憩室与胆胰疾病的关系以及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