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Navigation

刊名: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曾用名:疾病控制杂志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
ISSN:1674-3679
CN:34-1304/R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期刊分类: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期刊热词:
论著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分析(2)

来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该次研究中,对阴虚阳盛组、痰浊阳盛组、肝火亢盛组患者与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进行研究,其中痰浊阳盛的患者多表现为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其他

在该次研究中,对阴虚阳盛组、痰浊阳盛组、肝火亢盛组患者与靶器官损害发生率进行研究,其中痰浊阳盛的患者多表现为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其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对比3组患者与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之间的关系%(n)注:*P<0.05组别 例数 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阴虚阳盛组痰浊阳盛组肝火亢盛组68 71 61 23(33.82)*41(57.75)19(31.15)44(64.71)*46(64.79)41(67.21)

3 讨论

原发性高血压是目前在老年病中常见的一种老年病,属于心血管疾病,由于中老年人抵抗力较弱,血管较脆等,导致患者的发病率要高于年轻患者,严重威胁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安全,高血压作为一种心血管综合征,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动脉血压持续升高[7]。在对患者进行中医治疗的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给予中药进行治疗,需要对患者进行相关对症治疗,在此过程中,就要对患者的高血压症状进行详细的研究。在中医学中,将高血压疾病中医理论对高血压病的辨证分型有多种方式,目前较统一的说法和研究是根据患者体内阴阳失调进行区分,中医学者认为患者之所以患有高血压是因为体内有风、痰以及淤血[9]。因此,中医学者,为了能够使该理论更好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加实用、方便、掌握患者的病情,将高血压患者分为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肝肾阴虚型3个证型[10]。

就目前而言,患有肝阳上亢型疾病也被称为肝火亢盛,该疾病主要表现为头胀、头痛、面红耳赤、口中带有苦味、心烦意乱、舌头泛红、脉博有力。一般在治疗该类患者的时候,主要的治疗原则是平肝潜阳,采用的方剂包括用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法,药方中的药材主要包括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牛茯神等[12]。患有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其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阳亢症状,另外还伴随有眩晕、心跳、失眠、耳鸣、健忘、脉弦细而数、舌苔黄、舌质绛红等症状[13]。在治疗该疾病的时候,主要采用的治疗原则为滋肾养肝脏,该药方的主要成分为知柏地黄丸,采用加减治疗法,其药方中主要的药材包括熟地、山药、山茱萸、丹皮、泽泻、茯苓 、知母、黄柏、生牡、龙骨、龟板等药。肝肾阴虚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头晕目涩、腰酸腿软、耳鸣、手足心热、失眠、舌质干红、少苔或无苔等症状,患者的脉博较虚。在治疗过程中,主要的治疗原则为滋肾养肝为主。

在该次研究中,患有阴虚阳盛、肝火亢盛的患者比例没有差异,但是患有痰浊阳盛的患者较多,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研究患者疾病与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痰浊阳盛的患者多表现为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而患有阴虚阳盛、肝火亢盛的患者合并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较少,证明患有痰浊阳盛的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更容易出现问题,在治疗患有痰浊阳盛的患者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当对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进行严格的控制。另外,无论是肝阳上亢型、阴虚阳亢型还是肝肾阴虚型患者,其生存质量、血压指标、血糖指标无明显差异,证明在治疗患有高血压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的生存质量、血压指标、血糖指标等进行有效的控制,给予相关的降压、降血糖治疗,提高患者的治疗效率。在该次研究中,有34.0%的患者为阴虚阳盛、有35.5%的患者为痰浊阳盛、有30.5%的患者为肝火亢盛与,其中生存质量、血压指标、血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鲁成等学者的研究中的相关结论具有一致性,其中在鲁成学者结论中指出阴虚阳盛与痰浊阳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指标介于33%~35%之间,同时寿晓玲[10]等学者认为靶器官损害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中痰浊阳盛的患者多表现为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疾病,大约在58%左右,与该次研究中的结论无差异。

综上所述,针对患有高血压的患者,通过对其进行中医证型与靶器官损害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后,能够有效明确患者的患病类型,对患者进行具有针对性的治疗,从而有效改善患者的并发症,使患者的血压、血糖、生存质量得到明显控制。

[1]陈睿,胡松,靳秋露,等.老年高血压血压变异性与靶器官损伤相关性研究进展[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54(6):743-746.

[2]张丽丽,史慧妍,王舒.免疫炎性反应与高血压前期及其靶器官损害的关系及针刺干预作用研究进展[J].针刺研究,2018,43(12):754-758,766.


文章来源:《中华疾病控制杂志》 网址: http://www.zhjbkzzz.cn/qikandaodu/2020/1112/499.html


上一篇:6 种疾病易引起手麻专家教你自我评估
下一篇:沈阳市2014~2018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